众所周知,运营商要实现新老客户之间要达成平衡确非易事。老用户在网时间长、对运营商收入的持续贡献大,毋庸置疑是每家运营商的宝贵财富,留住和稳定老客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联通在3G时代凭借WCDMA的网络制式和终端产业链的优势迅速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在4G时代策略选择的延误致使领先优势难以保持,时至今日的市场地位大不如前,由此可见“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而移动通信市场的趋于饱和,使得有限的新增市场争夺变得异常火爆,特别是面向使用习惯更加依赖于移动互联网和流量的年轻用户,采用流量优惠为主导的套餐资费来抢夺新增用户市场就成了运营商的“惟一”的选择。
既然新老客户都十分重要,那为何运营商在营销策略上依然会有所区别?只重新增不要保有,会不会引发“狗熊掰苞米”的徒劳?我们不妨从老客户最为关心的资费和号码两个角度来看看。
资费:取舍之间的无奈
尽管运营商限制老客户变更使用在流量或定向流量等方面优惠力度更大的套餐,但并不限制老客户通过新增号码的方式办理新套餐,也就是说,老客户可以通过“双卡”的方式来享受新优惠。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移动通信覆盖率已有多个地市实现100%,而随着双卡双待手机的全面普及,运营商的新增用户市场只能在第二卡槽打主意,限制老客户背后的原因是为了抢夺新增用户市场份额。而三大运营商为了抢夺新增市场份额而不惜将优惠幅度放大,背后则是因为现在基础通信业务式微,运营商曾经寄予厚望的流量业务这“第二支柱”,恐怕也难以长久支撑,同质化迫使运营商只能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上述原因归结起来,根本还是因为运营商价值链地位下降,只能以“通道”价格的一降再降来吸引消费者。新老客户的取舍之间,折射的是运营商的尴尬和无奈。
但是,运营商也并非完全罔顾老客户的利益。从近3年来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和三大运营商的年报看,国内通信用户的DOU(平均用户数据流量)提升幅度十分惊人,有人认为这必然给运营商带来可观的利润。但实际上,ARPU(平均用户账单)的提升幅度并不明显,且和流量的高速增长明显不匹配,其中的原因就是运营商的流量资费确实通过各种手段(如预存赠送、阶段性优惠等)压降下来,单看套餐列表就断言运营商忽视老客户的观点并不客观。
但我们也看到,运营商在老客户市场上虽然也有诸多较为灵活的优惠手段,但消费者仍感到不满意,其原因无非有三:首先是运营商的难言之隐是必须维护现有套餐资费体系,即便实际价格降下来、但书面上的资费套餐不能降,这必然会引发新老客户对比带来的心理落差;其次是不满意的心理原因,即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实现客户的完全满意,消费者期望值的不断抬高是难以控制的;最后是运营商体制烙印决定了必须维持利润以达成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价格战再怎么打也不可能一撸到底。
号码:新贵崛起的威胁
有观点认为,制约老客户享受新套餐优惠的是用户的通信号码,虽然老客户可以通过新增号码和套餐的方式享受新优惠,但这也意味着老客户必须承担两个号码、两个套餐的通信支出。因此,如果可以实现携号转网,必然促使现网的运营商和异网运营商推出更加优惠的措施来稳住或挖转老客户。这“看上去很美”,但一方面现有条件下实现携号转网依然存在巨大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即便实现了,要么引发“赢者通吃”、要么引发“价格同盟”,这恐怕都有悖于初衷。
从当前的市场大势看,携号转网对运营商而言反而不是最大的威胁,其原因不是运营商已经掌握了稳固老客户的万全之策,而是通信号码对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作用正面临着新型竞争者的分庭抗礼和釜底抽薪。
以微信为例,其成功的平台化运作开创了全新的沟通手段和互联网生活模式,许多消费者对传统的语音、短信等模式的依赖性正在快速削弱,而新朋友见面交换微信而不是单纯的互留电话号码已经成为新的风尚。如果应用号码(如微信号)替代通信号码成为客户在移动互联网生活中的身份识别依据,那么对于越来越依赖流量和移动互联网生活模式的新老客户来说,携号转网是否能够实现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虽然目前通信号码依然是快速、准确、有效达到客户的最佳途径,且通信号码也开始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身份识别依据加快了反向渗透的力度,但我们也必须客观地看到微信、淘宝等新贵加速赶超的步伐,这种威胁恐怕比运营商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