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再次重拳整治骚扰电话

时间:2018-11-05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推进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意在净化通信服务环境,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从《方案》来看,工信部要求完善处理流程,加强技术手段建设,综合调动各方力量,以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而营造良好通信环境。

《方案》为13部门《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延续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共13个部门共同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核心目的便是为了整治骚扰电话扰民问题,切实净化通信服务环境。

先前,对待骚扰电话治理,往往是工信部、公安部等少数几个部门出台文件治理。但是由于新时代下的诈骗电话形式不断迭代,少数几个部门已经无法处理当下越发复杂的诈骗新形态。所以,更多的部门参与势在必行。从《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为13部门联合印发来看,其部门覆盖之广实属罕见,而这也侧面体现了国务院彻底整治骚扰电话的决心。

作为联合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的13部门之一,工信部自然责无旁贷。而《方案》的下发,则是对13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工作的延续。而《方案》重点涉及通知的部门为各省通信管理局、中国信通院、行业协会、运营商、转售企业等。

现实中骚扰电话不胜其烦

之所以会引得十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重拳整治骚扰电话,其实是现实中骚扰电话实在过于猖獗。以今年7月份为例,12321举报中心共收到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6.3万件次,其中内容为贷款理财类、违规催收类和房产中介类的举报信息居前三位,相比之下去年7月的举报涉嫌骚扰电话只有1.6万次。短短一年时间,骚扰电话竟翻了四倍之多。

而另外一项数据则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前不久,腾讯手机管家联合腾讯安全联合实验室移动安全实验室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手机安全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腾讯手机管家用户举报垃圾短信数量同比增长,总数达3.99亿;用户标记骚扰电话近1.17亿个,意味着平均每天标记的骚扰电话高达127万。

如此严峻的移动电话安全形势,无不使得绝大多数消费者感到担忧。一方面,骚扰电话数量高居不下,覆盖诈骗区域几乎涉及全国所有省份;另一方面,因为诈骗电话而损失的老百姓血汗钱逐年攀升,并且能够追回的钱财寥寥无几。因此,13个部门联合重拳出击已经是众人呼声中的必然。

加强技术手段与辨别能力

那么,该如何有效整治骚扰电话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业务与网络研究部副主任、码号服务推进组办公室主任孟然认为:“在接到陌生电话后,如何辨别其是否为疑似诈骗电话非常关键。”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个人信息保护及防范诈骗等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主动辨别能力。

有基于此,孟然称码号服务推进组针对校园学生、老人等易骗人群展开了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多个活动,意在加强消费者针对陌生疑似诈骗电话的辨别能力。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塔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英娥在参加了这类活动后表示:“这类活动非常贴近老年人生活,能够切实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除了主动辨别,相关企业在技术手段上的建设同样重要。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信息安全处副处长尚铁力曾表示:“通讯网络诈骗治理特别复杂,涉及环节很多,因此号码管理、可信号码的建立非常重要。”毕竟,号码管理与可信号码的建立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支持,尤其是大数据技术。

为此,国内相关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腾讯、阿里、360等已相继加强在防范打击诈骗电话技术上的提升。例如,中国移动便通过升级技术手段,近年来累计拦截国际诈骗电话约6.1亿次;拦截国内骚扰诈骗电话(包括“响一声”、语音群呼、“呼死你”电话等)120余亿次;拦截垃圾短彩信近300亿条;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效挽回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约5.2亿元。

加强技术手段从源头上切断,加强辨别能力从末端实现防御,通过两方面的能力加强,一前一后共同实现有效防御。虽然13部门印发的《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为期一年半,而本次《方案》的下发也是相关精神的延续,但防范打击诈骗骚扰电话是需要长期推进与重点实施的。因此,未来相关部门整治骚扰电话将会实现常态化,进而持续保障用户合法权益。